Pages Navigation Menu

Vast, Warm and Elegant

比高考题更重要的题是什么?

今年高考,全国II卷的作文题的材料作文题,考到了“幸存者偏差”,其材料原文正好出现在高考语文开考3天前,果壳少年的公众号上。

全国II卷的作文题题目:

材料:“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在舆论高呼果壳“压中题”之时,教育者更应冷静地认识到国家级考试关注点的转移,并且坚定学校教育重在育人而不是制造“做题机器”。高考制度几经改进,其“一考定终身”的意味已经弱化了许多,同时,国际教育最近几年的蓬勃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改变和全民创业大潮的汹汹来势,都为年轻学子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虽然高考对大部人来说,仍然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拐点”,但“拐”过去后的事情,正在变得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谁也不喜欢“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这群考场中的18岁新成年人,3岁进入幼儿园,在其15年受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听了很多道理,但问题是这些道理,他们弄懂了没有?弄清了没有?会用了没有?他们独立了没有?好的教育,关注点是两个:人格和思维。前者需要一群优秀的教育者,通过体系化的教育生态,来熏陶、浸润受教育者。后者则需要受教育者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来获取。

无论是眼前这道高考作文题,还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大方向, 都在提醒我们,时代变迁“越来越快”的时候,要让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慢”……快速、批量制造“考试机器”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我们需要的,是回归到每一个孩子本身,静待花开。关注人格和思维——教育,是一次浪漫的旅途,太快了就要错过太多的风景,慢一些,才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学生的需求和特质,让孩子们学会提问和思考,进而让学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高考越来越向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方向进行转移,这不会是偶然。如果你对比一下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与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教育目标,以及21世纪技能(21 Century skills),你就能发现,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和全世界的最领先水平看起,关注着人的思辨能力的。

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6月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举行了“高考改革国家重大项目结题会”,会上提出的新高考改革的5个目标中,有2个与思辨能力考核直接相关。

在“思辨能力”成为公立教育新宠的同时,我们还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在部分公立教育体系的国际课程或某些优质的民办学校中,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其实已经算作老生常谈了。

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几年前就联合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CIE)开发了一套面向中国学生的国际课程(Skills Development Program),即剑桥大学国际技能拓展课程(SDP课程)。在针对北京四中国际校区高一新生的入学培训中,我本人就曾利用这套课程,帮助104名新生重点拓展过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教学过程中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思辨能力就像曾经在农村用压水井取水时,需要先倒入水泵中的那一碗水——有了这一碗水,学生的奇思妙想就如延绵不断的井水那样,可以一直被压取上来了。要想给学生一井水,那就先给学生这思辨能力的一碗水吧。当中国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或者研究生项目时,美国学校会要求学生提供一篇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很多中国学生视此为大敌,相当数量的申请者会出高价请留学中介捉刀。殊不知,美国学校正是要利用这个材料看到申请者的个人特色、思辨深度和广度。出国留学并不是成功,连自己都想不清楚为什么出国留学,干脆就是失败。

高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核有其它自身的局限性。一个多月前,我在美国的亚特兰大参加了国际技术和工程教育协会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ssociation,ITEEA)第80届年会,在大会上,我在分享自己对于STEAM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时,说到一个现象:在中国大陆,虽然STEAM教育被推崇的很火热,但仍然集中在初中和小学阶段,高中阶段的STEAM教育水波不兴。美国同行听了表示很难理解,但来自日本兵库教育大学的教授KAZU则认我为同类,会后拉着我表示类似的怪象也出现在日本。再进一步和KAZU聊,就不觉得怪了。STEAM教学,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因为日本和中国采取类似的分科式的,纸笔式的高考,对于STEAM的学习效果,测量起来并不容易。同样的尴尬也体现在对于思辨能力的考察上。

而美国学生考大学,尤其是顶尖名校,标准化考试只是一个参考,更重要的权重则来自学生的个人经历、社会工作,各方面综合能力以及思考深度。2年前,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力挽狂澜:用大学录取政策来激励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人和真正关注社会》(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细致地从方方面面说到了美国常青藤名校在招生政策上的思考和转变。

前不久,我在号称校园风光全美第一,学术排名名不见经传的圣地亚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访校。接待我的学生导览是一个18岁的大一男生Luke,他是一个出生土长的圣地亚哥人,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怎么离开过圣地亚哥,说起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的双眼中满是亮晶晶的光芒,脸上阳光灿烂。他告诉我他同时在修生物学和音乐两个专业。我问他如何有精力兼顾如此不同的两个学习领域时,他说因为两个都太喜欢了,所以并不觉得辛苦。这也是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告诉我的——沉迷学习,无法自拔。已经拥有了思辨能力的同学们,你们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吗?进入大学后你要做什么?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这些问题,比起高考题来说,在你今后的人生路上要更加的重要。

本文同时可见于网易: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JRMA11E0516HP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