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Navigation Menu

Vast, Warm and Elegant

读者无疆

Digital Camera

2010年8月,我走出书房,骑上单车,向东,向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我要去阅读一本由大自然写就的书,一本由“朝霞、雨露、落日、尘土、风、石子、树……”为文字铸成的书。行者是可怜的,他们会被时间、精力、天气、工具所限,以血肉之躯、一己之力,攀爬在宇宙之中,“阅览”一段精彩的“文字”,都会筋疲力尽、灰头土脸。读者是幸福的:资讯刺激视神经,冲动在传入神经中风驰电掣,涌入大脑,多巴胺分泌……喜、怒、哀、思、悲、恐、惊悉数遍尝,朝代与地域亦可随意跨越。形而上、下,翻腾;古、今、中、外,纵横。更奢侈的是,那些想象中的奇幻仙境是专供读者游览的,行者无论如何也到达不了——读者无疆!读者无疆!

 

从某个角度看,这次旅行就是我自己的阅读历程,浓缩在这三天的思考,亦如我对阅读的浅见。

 

一,漫游有理

 

出发时只知道向东,没有确切的路线。边骑边欣赏周围的风景,晃晃悠悠的往东挪。遇到不能继续往东延伸的路,就拐向南方,有了向东的路,再向东。有时,走到死路里很长一段距离,再往回骑。花了很长时间,走了很多回头路,查了地图,才发现北京的路虽多,但出京的路还是长安街延长线好走。这一天,走马观花,身心飘然,轻浮而过,夜宿通州,全程只行了40公里。

 

这段漫游,如我最初读书。拿来就读,有字就读。童年玩具中“洋画儿”、“贴纸”上的文字自不会放过,零食包装袋上的说明也能令我研究一番。家中书架上父亲机械修理的书,母亲医疗保健的书,都乱翻,文字的、图画的、黑白的、彩色的……当时感觉,能将那么多的事情放置在这轻薄的纸页上,真是神奇的事情……但真正适合我的书是什么样的呢?我到底想要什么呢?一直到大学毕业,这个问题才算有了比较明确的答案:我喜欢科学和文学,这是在纵览了大量学科之后的大体判断。大学四年,我选修的课程应该是班里最多的,学分远远超过了毕业要求。我的专业是生物科学,但自修或选修的课程中有:拓扑学、数学思维及方法、硬笔书法、演讲美学、自然地理学、现代物理学、办公自动化……

 

若没有之前这些“不务正业的浪费”,是不能让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少年踏实的——像走了很多“冤枉路”的我,虽然知道向东走一定会到大海,但不经过“冤枉路”的体验和所走的路况分析,是弄不清楚自己最想走和最应该走哪条路的。

 

另外,我后来能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科学和文学的能力,也得益于之前的“漫游”,长时间的在童话、诗歌、散文、小说、论文、剧本、美术作品中畅游,欣赏着每种“信息载体”独特的魅力,学习它们,掌握它们,再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装填入我所掌握的信息载体,就会变成不错的科学或文学作品,有的时候是一堂好课。如果少了之前广泛的涉猎,我的表达将是单调的。这也像个金字塔,塔的高度取决于它的基础的宽泛和坚实。

 

二,长驱直入

 

第二天出发的时候,向东只有两条路:唐山,天津。路线比第一天明确的多,路上也少了最先出发时的试探与好奇,速度快了很多。傍晚时分骑到唐山,计算了一下,当天的行程为136公里!

 

工作的第二年,学校派我到北京远郊怀柔,支教一年。夜幕降临,单身宿舍中只有空荡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少了往日呼朋引伴的热闹,多了一个人的宁静。平日堆积的大量图书,在这段时期得以充分阅读。专业内的书籍在备课之中得到了更好地深入暂先不说,拿这段时期阅读的,可能对每一位教师都有用的两本书举例:《心理学与生活》(我看的是第16版,现在应该有更新版)与《过去的中学》(傅国涌编)。

 

每天晚饭后,读几篇《过》中的文章,历史沧桑中裹挟着往昔教者们的风采,词句流转之间倾诉着追逐理想的漫漫与铿锵。当时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自己就幻化为一颗高山下的小石子,敬仰着,欣赏着,感动着。之后是固定时间阅读的《心》的某个篇章。全书18章,连续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读、选读再边问边读。后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某些行为和心态的认识就更加迅捷和深入了。可以看出,此时的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之前没有目的的漫游,目标明确,过程顺畅,效果明显。

 

三,高山仰止

 

在路上的第三天是最艰苦的一天。我已经计划好,当天到昌黎,前一天的长途骑行让我疲惫不堪。早晨从唐山出发的时候,我的膝盖和臀部都钻心的疼,天公也不作美地刮起了西风,顶着我吹过来,故意和我作对一样。唐山郊外,南来北往着很多重型卡车,柏油路被它们碾成了粉末,大风将粉末挥舞起来,裹挟着石子,怪叫着在我四周肆虐,我不得不在8月天穿起长衣长裤,继续骑行。人在尘雾中跋涉,前方只有隐约的光亮,一直到中午,我都没有分辨出来当天是个万里无云的晴天。我只是机械的缩着脖子蹬动双腿,蹬动双腿,蹬动双腿,蹬动双腿……好像我的一生都只在做这一件事情:蹬动双腿……(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经历类似的旅程,以至于现在坐在平稳的写字台边记录这段文字时,身体都不自觉地前倾着,好像在和风沙较劲,眼睛眯着,口中恍有尘土的腥味……)

 

最后,我到了海边,一望无际的大海是我最好的奖赏。这是几个小时之前的我绝对想象不到的。在那条尘土飞扬的路上不停蹬动双腿的我,脑子里没有阳光,没有蓝天,没有海滩,没有坐在海滩上慢慢呷下一口啤酒的奢望。有的只是一件事情——对,蹬动双腿!而如果没有那“暗无天日”的过程,我就不可能现在站在这片阳光灿烂的海滩上。我跳进大海,庆祝我的胜利,温暖的阳光,凉爽的海水,细软的海滩,而那路上的痛苦和单调,已经变成了最美的甜蜜和满腹的成就感。

 

这段经历正好似我现在的阅读状态。我的阅读并不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的,有的时候,一本书,我不想看、不敢看,但是我知道它的平淡之中有独到风采,它的险峰之上有风景奇绝,它是我所希望了解的领域中的权威,我需要它。我会硬着头皮翻看它,一行一行地读下去,一页一页地翻下去。读着读着就进入了一种“自动化”的状态,枯燥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也变得熟悉温和起来。好像刚刚推动的自行车,刚开始蹬的几步,非常费力,一旦骑上去,前进就只需很少的力量了,但是如果停下来,再骑上去,如此往复,每次启动都要花额外的力量,更累,没成就感。所以,我的个人感受是,针对这样有益但又阅读艰难的书,一旦开始阅读,就最好一直读下去,读下去,读下去,读下去……最后,合上这本高山仰止的书,长出一口气,你的面前,就是碧海蓝天了。

 

(全文完)

本文发表于《教师月刊》201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