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Navigation Menu

Vast, Warm and Elegant

上海“大同中学”给我带来的思考

IMG_3983

引言:

2013年10月16日,我随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科研骨干培训班上海考察团来到久负盛名的上海大同中学参观考察。大同中学的教学主任为我们做了学校课程设置的专题报告《校长课程领导力与学校发展——大同中学课程改革的个案观察》。2个小时的报告之后,我们参观了大同博物馆,对于这所百年名校的历史沿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考察期间,我还有幸在上海市教委,聆听了教委教研室主任纪明泽博士做的报告《课程 课程改革 课程领导力》。纪博士的报告,也对大同中学的课程设置,着墨较多。在回到北京后,我利用中国知网对大同中学进行文献检索。以“大同中学”、“综合”、“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到了若干篇文献,阅读之后,写下了本篇考察总结。

 

一,    百年大同——大同中学简介

 

一进入大同中学的校园,我就被它恢弘的校园震慑了。最喜欢它的校徽,大同二字上下排列,形成一个警钟(图1),仿佛在警示着万千学子——日三省乎吾身。这所学校的初创者,是儒学修养深厚的学人,那“大同”二字亦来自孔子,《礼运大同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果如我所料,大同中学的上课铃声和下课铃声,不是我们常听到的电铃声,而是独具特色的敲钟声,深沉辽远,催人深省。

IMG_3996

图1:大同中学校徽

 

上海市大同中学创办于1912年,是首批命名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在大同博物馆里看到了39位院士以及傅雷、傅聪、华君武、朱建华、陶璐娜、袁鸣、钱其琛、钱正英、严济慈等社会知名人士,都曾受熏于这所百年名校,肃然之情,油然而起。

 

二,    敢立潮头唱大风——大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创新发展

 

2006年的《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上,连续三期,刊登了系列文章《敢立潮头唱大风——上海市大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上、中、下)》(郭金华,等.2006)。系列文章详细的介绍了大同中学从1987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和反思。结合我在大同中学聆听的报告,认识到: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校长领导是分不开的,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需要校长擦亮眼睛,认清形势,根据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进行课程调整和设置。一味的跟随潮流,或者仅仅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最后受伤的只能是无辜的学生们。而教学体制错了,是可以调整的,孩子们的青春过了,则一去不返。谁都没有资格,用别人无价的青春来做自己的“教育实验”。

大同中学的尝试,我最期望了解的就是它的教师团体的组成及素质。但考察时间太短,文献篇幅有限,我并没有看到比较让人放心的教师资源介绍。一个学校的生命力,就要看教师群体的生命力。根据我所了解的资料:

自1987年起,大同中学率先在上海市开展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减少必修课课时,对原来的必修课实行“全面裁军”,由每周36节减为26节,三年中必修课时缩减了22%;增设选修课科目,每学期开设选修学科20余门,三年共开设48门;加强课外活动,开设近20门课外活动课。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了8~12门课程,参加了近8门活动课,建立了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

1990年秋,大同中学在市课程教材改革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又首试以“二一分段、高三分流”为主要目标的《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教材改革试行方案》。

1995年,学校试行学分制的管理与评价方案,为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进一步在评价和管理上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

1997年,学校吸收了美国部分学校学生搞课题研究的经验,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在活动课的基础上着手进行“学生课题研究”课程的试验与研究。

1998年,学校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学科课程教学,整合部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构建了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高中研究型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学校参加了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实验,成为实验基地学校。

……

Snap1

图2:大同中学教学总目标设置

 

这样的课程设置(图2),是以学生的思维养成为主的,知识的获取变成的方法,而非目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同中学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呢?大同中学的郭金华老师提到:

1.将研究型课程与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教育合力。

研究性学习仅在研究型课程显性、集中地展现是不够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意识、态度与情感应当也必须展现在学科教学等各个方面。

2.构建更有效的操作途径和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充分提供主体性学习、主体性发展时空。

在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是先讲授一些相关的知识,再引导启发学生考察调查,教师“教”的主观指导性在过程中痕迹仍过多过强,从而使学校的拓展性选修课程教学在学习方式上变革不明显。我们正在探索实践如何在使研究型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地通过体验、实践进行开放性学习,为学生充分提供主体性学习、主体性发展时空的更有效的操作途径,构建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3.建立全方位的过程评价系统,使评价呈现多样化,使评价方式多样、灵活。

我们正在思考于坚持原有注重过程评价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实践更为深层与多元的评价内涵。①学习能力进取性的评价: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性,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取性进行激励性评价;②学习态度积极性的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动态的、过程追踪的激励性评价;③学习方法科学性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调查、完善过程进行激励性评价;④学习情感发展性的评价: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在转变学习方式、关注社会与自然热点、实践活动的投入、初步学会创新思维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等情感领域中的不断发展进行激励性评价。我们还准备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选编信息、探索研究的兴趣与能力研究制订各项评价指标,建立全方位的过程评价系统。

 

4.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渗透、有机整合到学生的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各个领域中去,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最宽广的持续发展的时空。

社会是更广阔的教育天地,社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可以也应该提供各种方便及指导。同时,学校研究型课程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仅应由学校作出评价,更应该在社会上也取得相应的价值认定,形成教育与评价的合力。

 Snap5

图3: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管理系统图

 

我们再来看一下大同中学的研究型课程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这个课程管理系统是校长领导的,自上而下层层负责制。这样的系统效率高,特色鲜明,执行力强,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老师们的素养如何?老师们的想法是怎样的?老师们的能力能否承担这样的课程设置呢?

从上面,郭老师的反思与我的担忧如出一辙,虽然文字上看起来问题还没有那么突出,但是以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看,在实际操作层面,大同中学的教师群体曾经经历过甚至现在仍然在经历着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教材、教法和教师自己的视野。

根据我比较了解的中国大陆科学教育的情况,中国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中学阶段皆接受分科目教学的训练,在高校中,除了一些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层次的教育设置之外,大多以辅修、选修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的科学教育训练的教师,是怎样胜任对优质学生科学教育的任务的呢?

我们来看一下大同中学的综合科学课程设置:

Snap3 Snap4

大同中学的综合科学课程采取了“专题式”综合。以“环境”为核心词,阐述了生命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来,大同中学对于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的关注。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能有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谓是与时俱进。具体关注到专题中的条目,会发现仍然是“拼盘式”的内容罗列。不过,这样的课程实施,仍然要比国家课程设置的分科教学要上了一个台阶。在课程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还是影响教育目标能否达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我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大同中学的教师们是如何上综合科学课的?

三,    近取诸身——我做的如何?

 

在参观大同中学的校园时,我问了接待老师一个问题:“您这里的教学楼名字,取为‘近取’是否另有深意?因为按我的理解,‘进取’好像才是常见的词组。”接待老师对我微微一笑,说:“‘近取’二字取自《易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并非我们平常用到的进取。此处的‘近取’是想提醒学子时刻注意自身的变化。”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胡泳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指从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环境发生的异常变化来取象,进行或大或小的形势判断和结果预测。

在这次考察中,大同中学的综合科学课程设置,让我对于自己正在北京四中实施的课题《身边的科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好像看到别人的问题要更加的简单,而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同样的问题正出现在自己的身上,谨在此,近取诸身一下:

  1. 教师素养

在北京四中,“身边的科学”选修课自2008年9月开始实施,四位不同学科的教师自发地组成备课组,进行授课。虽然教的是综合科学课,但是每位教师都没有综合科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一路走来,皆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英国Nuffield combined science 课程的模式,对日程话题进行综合科学处理。但能否模仿到其课程的精髓,仍需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

  1. 课程设置

在“身边的科学”课程中,能够进行比较自然综合的话题有:能量、尺寸、水、生命、颜色。相对于大同中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话题,身边的科学欠缺的是系统性。时事性话题我们虽然尝试过,但缺乏的是前后呼应,整体设计。当然,限于备课组的精力,这样系统的课程设置是需要更多外部条件来保证的。

  1. 课程实施

在身边的科学选修课上,每周一次不到一小时的,对学生综合科学方面的训练,显得实在微不足道。而教师们的课堂操作,在现阶段仍然处于轮番讲解自己专业方面的内容,缺少跨学科思考。其实,我们期待的,并不是生物老师讲化学知识,物理老师讲地理,而是想通过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能够从自身提出别的领域的问题,身教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自然科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这个方面,我们仍在努力。

  1. 效果评价

在几轮的身边的科学选修课实施之后,我们对于选修了这门课的学生缺少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考虑增加前测和后测来进行量化效果评估。

 

四,    远取诸物——我该怎么做?

 

通过这次考察,我对于上海市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感到由衷的敬佩。感谢这次考察活动的组织者,西城区研修学院科研所。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因素会限制课程的发展,而这次几场讲座,全部围绕的,都是校长课程领导力展开,让我看到了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和清楚的双眼,否则就会被课程改革的巨潮所淹没。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首先是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教学工作,同时,应该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和国内国外的同行进行更多的交流,否则就会变成井底之蛙。

IMG_3987

大同博物馆

IMG_3988

第一个科学社

IMG_3989

 

科学月刊

IMG_3990

校长编写的教材

IMG_3991

 

 

 

IMG_3993

 

 

 

尊敬的傅雷先生

IMG_3994

 

尊敬的傅聪先生

IMG_3995

 

厉害的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