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Navigation Menu

Vast, Warm and Elegant

STEM好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科普小品 Popular Science | Comments Off on STEM好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中国,对于高质量教育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即使是在文革十年中,那些追求思维乐趣的学习者们,也仍然为着那些凝结着人类智慧的文本,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到农村插队的王小波随身带着奥维德的《变形记》,众人争相借阅,最后这本书也许是被人看没了的……又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现在校园里的学生,对于曾经那种知识沙漠的惨状已经难以想象,他们拥有的,同样是那“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的王小波们所难以想象的——随处可见的书店,触手可及的图书,随时可以检索的互联网海量信息……但这一代学习者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在品类众多的图书中,怎样选择那本最适合你的?在更迭速度如此迅速的信息汪洋中,如何快速锁定自己想要的那条?在琳琅满目理念繁杂的教育理念纷至沓来之时,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将其内化为我的?这些拷问,不仅仅是针对学习者个体的发难,也是对于有追求的家长,勤思考的教育者们的追问。如果你针对这些问题,还不具备完美的答案,这时相对于文革时期无书可读的吊诡现状就出现了——生活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世界,但不具备甄别信息能力的人,就如我们生活在丛林中的原始人祖先,身处富饶,却逐渐饥饿至死。

 

  • 教育的四个层面

 

学校是解决这个“吊诡”的最佳场所——但不是唯一场所。家庭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重要场所——但易误入歧途。目下的中国,对于高质量教育的追求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理性,更多了反思。但一切又都“像刚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更多高素质的家长逐渐意识到让自己的孩子具备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不仅是提高短期功利目标——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手段,也同时是为了自己孩子一生的成功在奠定基础。更多负责任的学校也在尝试落实“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授人以鱼。”如果我们把解决“吊诡”的任务分解一下,最理想的状况,应是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个人自我教育,这四个层面共同发力,步调一致,多快好省地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从更现实的角度出发,则是学校教育为先锋,家庭教育做提升,社会教育做补充,自我教育持续一生。

 

我曾在国内顶尖的公立中学教了10年的科学课,这期间做过央视的科普节目,翻译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图书,撰写过为普通民众释疑、轻松活泼的科普小品。最近几年,我以学术主任的身份在参与创建一所教育理念面向未来的私立学校。同时作为一个3岁女儿的父亲,我还是一个终生学习者。我想,基于自己对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个人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尽我的所能,对于如何“身处富饶,逐渐膘肥体壮”,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建议。

 

对于好的教育,教育者最奢望的结果就是让学习者“沉迷学习,无法自拔”。本着这个方向,教师的课,最期待的就是学生没上够,还想了解更多课上学习的有关内容。被教师领进门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不知疲倦的进行个人修行,才是最令教师欣慰的事情;家长的家庭教育,最期待的就是孩子从心底由衷地亲近自己、信任自己、佩服自己,想成为爸爸妈妈那样的人;社会资源,最佳的存在,就是让人们觉得它最应该存在的形式就是那样的,发达文明的社会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性,使人不断向善,向真,向美;个人教育的发生则得益于很多相关因素,也许是一首歌、一个故事、一本书、一个榜样,这是外在的,内驱力则更多地由内化后的个人经历及天性所决定。

 

  • 见树叶,见树木,见森林

 

讨论完最理想的教育,我们从与学习者关系最紧密也影响最大的两个维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再看一看眼前的现实:好教师难觅,昔有孟母三迁,今有高价学区房。开明的家长和“不开明”的家长,都认为自己是开明的家长(这篇文章能读到此处还继续的家长,多半是真正开明的家长)。我们暂不谈难以调和的现实处境,拨开所有外界干扰的迷雾,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还有没有更简单明晰的优秀教育操作指南呢?有啊,6个字——“选对书,用对书”。书中凝结的是贤者的智慧。我们可以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读的一本书,看作构建学习者智慧大厦的一块砖。那么对于这块砖的质地是否优良,放的位置正确与否,则直接决定大厦的稳定及发展。

 

作为学术主任,我将校内的课程分为语言、人文及社会科学,STEM,艺术教育,体育,它们彼此在知识,技能,思想层面,都有不同的侧重,共同编织起来,才可以覆盖到学生的美育、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些基础达成的目标,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具备“创造力”。但无论单独拿出哪一个课程分支,也都会同时关注到学生的“德智体美”。我在介绍如何进行STEM读物该怎么选,怎么用时,为什么在前面铺陈这么冗长的介绍?是为了让教师们和家长们先注意到“教育”这个“森林”是什么样子的,心里对森林有了印象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STEM这棵大树。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忌讳的事情之一,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继续这个类比,对于STEM这棵大树来说,一本STEM读物,就相当于一片树叶。发现了吗?我带着你抽丝剥茧地看到美好的教育之下,其支持的结构是层层叠叠的,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于美好教育为什么没有发生的困惑,来源于问题聚焦的层次不对,只有清晰地描述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接下来,我们就聚焦在STEM读物这片树叶上,但千万注意别“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STEM好书什么样?

 

美国科学教师协会(NSTA)这样解释STEM:“STEM的含义远超四个学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组合。它是一种独一无二认知和探索世界的方式。STEM是一种包含着科学及工程实践本质的方法,是一种协同着数学、技术和沟通技巧等工具使用的探索过程。对于教育者来说,STEM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无缝衔接,同时,当教育者们尝试用人文来更好地渲染和展现STEM课程时,STEM就更是无处不在了。”

 

如果你知道STEM的话,应该对STEAM也不陌生,后者的提出尤其强调了A,也就是“艺术和人文”在STEM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其实“文以载道”——艺术人文天然就存在与STEM教育中。我在美国达拉斯参加国际技术与工程协会(ITEEA)第79届年会的时候,趁着一个没有会议内容的下午去到达拉斯公共图书馆参加一个面对青少年的STEAM教育活动,彼时STEAM教育的呼声正高,我想看看新理念下的活动有什么新鲜事。活动仍然是制作电磁铁实验,组织和呈现形式比较经典,鲜有出其不意的地方:孩子们看着通了电的弹簧中,一个金属棒像火车钻山洞一样穿过,拍手叫好。讲者趁机解密,引领孩子逐步探索……活动结束后我问讲者,“这个电磁铁实验,在被冠以STEAM活动之后,和之前按照STEM活动来操作时,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之前的STEM活动中,他们也自然地加入了艺术人文的元素。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只是把网页上的名字从STEM改成了STEAM而已 。见微知著,好的STEM教育本身就是蕴含了艺术人文的元素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艺术人文的润滑,STEM教育干脆就无法高效开展。

 

确系如此,STEM本身包含的四大领域,每一个都可以通过和人文结合,让整体呈现出来不同的魅力。比如说,数学有着自己的语言体系,有自己专门的语汇、数码、符号和运算规则。学习者需要通过阅读来发展自己的算法并理解其底层的运算规则及概念。针对物理学家来说,“微积分学”就是他们的工作语言,一个多世纪之前,牛顿在将物理的语言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微积分学。可见,微积分之于物理学,前者是外显的简单的文本,后者是抽象的复杂的科学,学习者正是要通过微积分这个简单明晰的入口,才可步入深不可测的物理世界。拉瓦锡(Lavoisier)的《化学原理》(Elements of Chemistry)出版于1789年,书中说:任何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都要包含三个部分:在这个科学主题中的连续事实,呈现这些事实的想法,以及表达这些事实的语言……因为想法是由语言来保留与沟通的,如果我们没法改进科学的本身,就没法促进科学语言的进步。换个角度看也一样,我们不可能只改进科学的语言或术语,却不改进科学的本身。所以,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总结的:阅读科学的文本,就是观察科学的思想,打量科学本身。工程和技术,最突出的共同点就在于实际操作。

 

2018年,在美国亚特兰大的ITEEA第80届年会上,我有幸和STEAM教育创始人Georgette Yakman再次见面,我们交换了彼此对于STEM和STEAM教育的看法。她告诉我,其实STEAM中的A,与其说是Arts,不如说是Humanity(人文、人性)。你能想象没有人性的教育吗?好的教育都是富于人文关怀和温暖人性的。巧了,我在那届年会上应邀发表演讲的主题,就是有关于国内当时STEM教育及STEAM教育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我对那些只为了贴合名词概念做“拼盘式”STEM课或STEAM课的乱象进行了批评,因为它们都欠缺着Humanity。在演讲中,我也表达了我对于优质的STEM及STEAM教育的追求应该是:用语言,将观察,思考和实践,艺术化地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而又润物无声。

 

从优秀的STEM教育中,可以折射出好的STEM读物的模样了:它们应该能帮助读者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为读者提供精确的科学知识;能引导读者进入探究过程。换句话说,好的STEM读物应该能让读者:动眼(文本引人入胜又在科学性上适恰于您所考虑的年龄段),动手(训练操作),动脑(促进思考)。我们不妨称其为选择STEM读物的“三大纪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的种子阅读的根”(Seeds of Science/Roots of Reading)项目就专门研究了如何通过阅读和书写来促进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归纳的学习模式是:做一做,谈一谈,读一读,写一写。项目组发现,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不仅能增强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无独有偶,关注双母语教育的“小海绵”(Little Sponges)项目所研究的学习者从2岁开始。这个项目是力求通过语言习得,结合STEM和艺术及体育,让幼儿获得全方面的发展。“小海绵”的教学实施模式是:看一看,学一学,玩一玩。不难发现,当关注阅读文本和STEM时,仅仅关注“科学家做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读者知道“科学家是怎么做的”。当你在书店琳琅满目的书架前踌躇,由于哪个才是好的STEM读物时?搬出来我们的三大纪律吧:动眼,动手,动脑。

 

  • STEM好书怎么用?

 

买书如山倒,读书若抽丝。把握好了“三大纪律”,你的STEM好书会越来越多,但书只有充分使用,才能令其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这个过程作为引导学习者的教师或者家长,需要有8点注意。

  1. 结合诵读

两份分别发表于2008年和2014年的研究报告称,针对于小学学段的学生和幼儿园学段的学生,在阅读STEM读物的时候,适度地结合诵读活动,可以让习得效果更明显。

 

  1. 调试比例

随着读者的年龄增长,STEM读物中信息化部分的内容和文学化部分的内容比率,需要进行调整。美国流行的教学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中显示,3年级和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STEM读物时,其文本内容中的信息化部分与文学化部分的比例基本就可以持平了,到了12年级时,STEM读本中的信息化部分的比例建议达到70%以上。

 

  1. 父母参与

如果你是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一些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STEM文本阅读中。如果您是家长,那么建议您主动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查资料,一起分享思考的喜悦。

 

  1. 把书读薄

在阅读完相应的STEM读本之后,可以让孩子当老师,给您讲一讲。书中科学家做了什么?科学家是怎么做的?这个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的过程,对他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极好的培养。这个过程还能让孩子自己体会科学的精神,自己归纳科学研究的特点等等。其宗旨就是把书读薄。

 

  1. 把书读厚

要想让孩子把手中的STEM读本读厚,尤其需要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教育的四个层面(希望你没有被一叶障目):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都可以和相应的STEM读本结合,把文字和图画呈现出来的工程指给孩子看,那是建筑楼房的脚手架,那是水泥搅拌机……教师可以设计STEM游学,家长可以考虑STEM旅行,经常去拿着STEM读本去与书中介绍内容相关的天文馆、科技馆,你能发现孩子马上就能学以致用,如此这般,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会更鼓励孩子认真地阅读STEM读本,这就是把书读厚。

 

  1. 螺旋上升

校内的教师更易采用这个策略,根据整体的学校课程,可以尝试在进行更进一步知识讲解的时候,让学生回顾读过的相关STEM读本。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系列性阅读活动,让学生的STEM阅读更成系统,杷梳知识网络,构建智慧大厦。

 

  1. 善用媒介

有一些人把电纸书、电脑当做消弭纸质书的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它们各有优势,完全可以优势互补、相互结合。当STEM读本中介绍到的知识过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时,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尝试用视频或图片,为孩子提供相关知识更立体的认知机会。

 

  1. 按图索骥

当孩子手中的STEM读本读完时,可以尝试引导他去寻觅更深入或者更全面的相关读本,注意培养他这个意识。我们最后期待的目标是,让孩子对于STEM的学习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 经典范例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操作一下了。你眼前的这一套STEM读物,就是完全吻合STEM读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范本。适合于小学生。教师,家长可以发现,这套图文并茂的图书中,既有知识,又有故事,还有操作方案,让读者可以动眼,动手,动脑。每一册都开宗明义先分别给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清晰定义,之后是具体的实例的展开,这个过程,匠心独运地安排了很多有趣的动手活动,同时还有相应学科的具体职业介绍。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者,我自己在阅读这个系列丛书的时候收获满满,惊喜不断。

 

比如,通过阅读我知道有些环保包装竟然还有种子,当被丢弃到土地中后,就相当于播种了。编写代码这个枯燥的操作,在书中被描述成了做三明治,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流着口水阅读编程方面的书。在技术分册中,我可以结合很多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思考,总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你知道微波炉中的盘子为什么要转吗?去书中找答案吧。

 

在数学分册中,作者通过简单的破译密码游戏让学生明白了加密的本质。整理表单及做蛋糕的工序,都是平中见奇耐人寻味的活动材料。科学分册中则会带着你穿过“电闪雷鸣”,玩一玩“影子魔术”。

 

由于工作之便,我把这套书发送给了我们学校STEM组的老师们,他们很是兴奋,有很多老师直接就将这些书中的内容用在了自己的课堂上。我计划在将来,专门安排出一些课时,让全STEM组的教师统一使用这套书籍,为学生在进行STEM教育启蒙时,有一个准确正宗的开始。

 

这套书来自英国,一个博物学教育和STEM教育皆异常发达的国度。英国皇家学会每年圣诞节的时候,都会针对小朋友们开设专场的科学表演。在我观看2018年表演视频时,居然隔着屏幕激动到想要流泪。一个小小的剧场,3个小时的活动,主持人居然展示了高头大马、鸸鹋蛋、鲨鱼、果蝇、大猩猩、孕妇……这是大不列颠式科普的传统,早在百年前,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就已经在这样做了。这些看似繁琐的付出,最终都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因为他们将智慧的魅力展现给的是孩子们——这个世界的未来。

 

我相信,这套来自“关注未来”国度的STEM读物,可以给你更多的惊喜,你的收获会远远超过它小小的体量,因为阅读完全这篇文章的您,已经知道如何从8个点,去攫取书中更多的养料了。

 

 

 

 

 

 

 

 

 

 

 

 

 

Read More

不“跑”寻常“步”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科普小品 Popular Science | Comments Off on 不“跑”寻常“步”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大家双手着地,像四足动物那样,“手脚并用”进行赛跑,那场景该有多奇特?其实,奇特的是只用两足奔跑的我们。在哺乳动物中,人类是“特立独行”者。体型上接近人类的猩猩、猴子,和站姿上类似人类的袋鼠、跳鼠,即使在跑道上输红了眼,也只能采取两足“蹦跳”的方式加快速度——更适合它们的竞赛项目是体操和跨栏。

你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奔跑”这一活动:双脚有规律地依次蹬地,有一段时间两脚同时离开地面,身体依靠惯性悬空向前,再依次蹬地,如此重复,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快速移动。在竞走比赛中,你如果看到有选手双脚同时离开地面,那就算犯规了。四足动物的奔跑有什么规则吗?科学家规定:当四足动物保持一定的速度向前运动时,以任意一个时刻为起点开始计时,当动物再一次重复起点的姿势时,计时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当动物每只脚接触地面的时间,少于“步态周期”的一半时,则为奔跑;超不过,则为行走。

动物的行走易被观察,但奔跑就难了。最初的研究只能根据查看动物的脚印和倾听脚步声来分析它们是如何奔跑的,但,耳听为虚……终于,在1877年前后,一个在美国生活的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买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让人们眼见为实了!他把多台照相机一字排开,拍摄了一组四足动物的杰出代表——马,奔跑过程各个瞬间的照片(图1)。
图1:买布里奇的《奔跑中的马》
来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The_Horse_in_Motion.jpg

买布里奇用这种连续拍摄的方法制作了多种四足动物奔跑过程的系列照片,研究人员们进一步发现:四足动物的奔跑方式并非一致,大体可以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脊椎具有良好弹性的哺乳动物在飞奔时,大多采取“非对称式”,即落地时两前肢与两后肢交叉蹬地,腾空后前肢与后肢朝相反方向展开。它们的脊柱像一张强有力的弓,将自己的身体不断往前弹射出去。这种奔跑方式能提供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跨距。(图2)

图2:奔跑中的灵缇犬(美国称“灰狗”)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Greyhound_Racing_2_amk.jpg

脊椎僵硬的爬行动物在奔跑时,多采用“对称式”步态,有点像我们人类走路“走顺拐”(同侧的手臂和腿摆动方向一致)的感觉。但有一些体型小、身体灵活的鳄鱼,在危机时刻,也会不顾自己的“水桶腰”,玩了命地采用“非对称式”撒丫子就跑。路况、天气,甚至心情都能影响奔跑——你也一样,考了好成绩会一跑一颠儿的往家赶吧?

在自己的近亲,哺乳动物中,人类未能觅到更多“两足奔跑”的知音,但在远亲爬行类动物中,却发现了相当多的同好。白垩纪时代的霸王龙、巨齿龙等大型爬行动物虽然已经灭绝了,但现存在地球热带沙漠中的一些小型蜥蜴,追捕起猎物来,那快速摆动的双腿,维持平衡的前肢,俨然是当年那肉食性恐龙捕食的微缩影像回放。而对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江河附近生活的一种“王蜥蜴”来说,两足奔跑都不算什么稀罕事儿了,它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双足在水面上两足奔跑,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漂”(图3)。
图3:王蜥蜴 (Basiliscus basiliscus
来源:http://www.mortalkombatonline.com/content/user/showpicture.cds?id=8699

你是否注意到了,我们在鸟类中能更容易地找到“两足奔跑”的志同道合者,比如鸵鸟、鸸鹋(图4)、走鹃(图5)……如果你知道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就不觉得奇怪了。“不跑寻常步”的幸运儿们解放了前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幸运的你不就正是用这双不必参与奔跑的前肢,将杂志捧到舒服的位置,把这篇由我的前肢写下的故事读完的吗?
图4:走鹃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er_Roadrunner

图5:鸸鹋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Dromaius_novaehollandiae

2011年3月15日 一稿
2011年3月17日 二稿

Read More

对沈天畅“跳下来的时候为什么脚尖着地”问题解答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你问我答 Good Questions,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 Comments Off on 对沈天畅“跳下来的时候为什么脚尖着地”问题解答

沈天畅:为什么我从高处跳下来的时候都是脚尖着地?

Read More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读后感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家庭教育 Parenting Educatio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 Comments Off on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读后感

《皮皮鲁与鲁西西》、《舒克与贝塔》、《大灰狼罗克》等童话,是人称“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我比较熟悉的是《舒克与贝塔》,连同《三侠五义》中的“五鼠闹东京”故事一起,让我脑中对于老鼠的印象多了可爱、勤奋和正义的形象成分。之前,我只知道郑渊洁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耐力超群,意志力不凡的作家,可以独自一人撰写《童话大王》月刊35年不辍。也曾了解他对于中国的学校教育,颇多指摘。他的儿子郑亚旗与我同岁,通过我曾经看过的对他父子俩的采访,知道郑渊洁的家庭教育不走寻常路,但多是只言片语,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听他把话说完过。


通过《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他终于把他有关家庭教育想说的话题都说了,按他自己在最后一节课的话说,就是“说到我自己实在说不动了为止”。通过这次系统的介绍,我看的不仅是他对儿子及女儿教育的思考,还有他自己所受到家族教育和对孙辈进行家庭教育的反思。我现在看书的习惯是同时购买有声版,这样大体可以估算出来书读完的时间大概是多少个小时。这本书的同名有声版在喜马拉雅App上可以找到。我先开始听的时候,觉得郑渊洁的声音有点不轻不重,缺少感情和情绪,就像是机器人在朗读一篇已经写好的文章,但是听了几课后就完全放不下了,也完全不在意了,甚至觉得那平淡无奇的讲述,反而让我感觉到作者像在我面前娓娓道来,深思熟虑又泰然自若,我自己倒是情绪波动强烈,时而笑时而哭。


祖父和外祖父是名医,父亲曾是善于写作与讲课的部队教员,母亲常常鼓励他舍阳关路而走独木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郑渊洁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自学的学霸,将自己的女儿同时培养成学校学习和自学的学霸,现在他在培养自己的孙女。在书中他说:“合格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自己挑,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不合格的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让孩子挑,自己则不思进取。”每一对夫妇在成为父母前,都应该领取《父母资格证》——如果有——其实特别应该有——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成为父母资质合格判定的标准。


本书用40节课,将“父母资质获取的来龙去脉详述清楚,可读性和可听性都很强,只是书籍比音频的四个单元,还多了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的后记,读来一样真挚感人。


第一单元:父母合格,孩子才能优秀,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主要讲述家长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是身教,“家长啊,闭上嘴,迈开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


第二单元:孩子学习成绩中下,如何让TA在未来成为成功人士。主要说的是家长把千万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希望寄托给学校,择校不如择师,而择师不如择友,而择友的前提是自己首先是值得有本领的好友结交的能人——又回到家长自己身上了。鼓励孩子的方法不是说,孩子,你要加油,而是对自己说,老段,你要加油。


第三单元:如何教育学龄前宝宝。主要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决策权,及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家长首先要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拥有富余的精力,如此,才有可能专注地、科学地、从容地去做好这三件事。人群中的郑渊洁肯定是少数,我也有太多琐事与俗务,只能尽力协调,以郑老师为榜样,慢慢靠拢。


第四单元:我是如何将女儿培养成学霸的。从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的就读经历,能够看到郑渊洁对“灵魂免疫”,先苦后甜,后来居上,合理调配精力的思考和实践,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和女儿与家人的无碍沟通和彼此信任。12年的上学路和放学路,每天接送都是老爸亲自做,这样的女儿有“爸”气,这样的老爸有“霸”气。重视沟通,在意对方的感受,帮助对方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做“发展论”者,而绝对不能做“设计论”者。先学爸,后学霸,搞错顺序就是欺负小朋友了。哈哈哈哈。


给我更大震撼的,不是郑渊洁举重若轻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感悟的分享,而是他完成作品全过程的“准备”。这本书是他六十多年人生的厚积薄发,是这个有作品的人的魅力、力量、耐心和才华所系,可以说从1955年出生,他就在准备这本书了。书中的19.5万字,只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是什么?郑家家族6代人对原则的坚守和践行,对能改变的事情,尽力去改变,这是能力,对不能改变的事情,尽量去承受,这是韧性。有能力,有韧性,基本上就无坚不摧了。一个有韧性每天凌晨4:30起床写作,持续了三十多年的人,有能力赋予《童话大王》这个虚拟形象以生命,基本上不可能不令自己的骨肉至亲拥有有意义的生活——那有意义的生活,又是多少看似成功、成才的孩子,所欠缺的呢?再翻看纸页上的文字,各个都觉得力透纸背。


没有任何一本书需要我全盘接受,这本书虽然力道震撼,也有很多我不同意和自身逻辑欠妥的地方。暂不提“孤立不证”处处皆有,单论幸存者偏差,就足以否定其“教育课”的称谓,更遑论“偷换概念”,将1983年出生的儿子所就读的北京公立小学和1999年出生的女儿就读的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使用IB课程体系)统称为学校,不管时过境迁、教师群体与教学理念不同。好在,有作品的人,特别是有童话作品的人,特别是有童话作品还特别成功的人,特别是有童话作品还特别成功同时还儿孙成才幸福且富足的人,他的话,还是要听一听的,部分意见不同也没关系,就当万千参考文献之一呗,像他在书的最后,写给孙女的童话《一棵树上百花齐放》……

Read More

好的家庭教育 1.0 学后感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家庭教育 Parenting Educatio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 Comments Off on 好的家庭教育 1.0 学后感

从2006 年开始读李笑来老师的博客算起,我知道李笑来老师,已经16年了。他是一个我见过的活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书,不,活成一系列书[1]的人。从《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把时间当做朋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定投改变命运》……李老师的书,都是活出来的,这些书的价值,也不能仅停留在阅读,而是需要践行,再活回去,才有可能真正吸收书中的精华。

我有幸见过“低配版”的李笑来,在中关村的数码大厦,他的公司里,公司附近小区他的工作室里,我看过他的工作环境和风格。朴实,高效,严谨。在双安商场旁边的饭店,李老师请我吃火锅,喝啤酒——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虾滑涮起来很好吃。我送他《哈佛幸福课》一书,他看了一眼标题就说,哦,我刚读完了这本书。

为什么我有机会见识了当时的李笑来?李老师的博客我经常看,有一天,我发现他在博客上寻找能安排到北京四中进行讲座的朋友,而我当时恰巧在北京四中工作,我主动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才有了上面这些和李老师的直面接触。印象中,李老师和我几次不多的碰面,谈到的话题和说到的道理与我现在见识的“高配版”的李笑来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也是关注自身成长,不断学习。当时的我在课堂上,也潜移默化地在努力就这些东西讲给我的学生们,这个教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16年了,向前看去,庆幸我很早就知道并且努力实践李老师的一些教诲。

我那次并没有帮上李老师的忙,没能去成高中进行讲座的李老师被我邀请到四中初中我的教学班上进行了一场讲座。那场讲座中的13,14岁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到了成家当父母的年纪。我也已经是一个6岁女孩的父亲。成立家庭的过程中,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技术、科学教育、教师教育之外,更觉得前景广阔和需要终生努力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

这一系列文章是我在听李笑来老师讲课过程中录入的。课程开始前,我邀请了妻子、父母、岳父母一同参与课程的学习。为什么我那么确信地知道它好,邀请家人和朋友一同参与呢?因为除了前面说过的李老师的能力之外,还有我最近3年在李老师的社群中的清晰可见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好的家庭教育课”是我在社群里已经听过一遍的了。我确切地知道这个改版后的课程会更好。所以,如果说社群中的课程是1.0版的话,其实这次应该可以算作是2.0版了。在1.0版开讲时,最初的课程名字叫做《高净值家庭家庭教育课》。再次听完这门课后,我更深切地认同了,底层架构弄好,不愁上层高净值无法实现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开课伊始,我开口对妻子说,我会将每一节课录入出来,给家人们做个榜样,说到之后,就要做到了。所以,在接下来的3周时间,每天我都要拿出3小时左右的时间聆听、录入,学习。我只是做机械的录入工作,就需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可想而知作为作者的李笑来在构思,写作,改进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所花的心力有多大了。按照李笑来老师的原话说,这门课程中的内容,要放到古代,你想拜师学艺,不知道要在山脚下跪多久人家才会教你呢。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文本是我的一个学习记录,算不得我的作品,如果有精彩之处,那也是李老师的精彩,我现在知识慷李老师之慨和更多的亲人朋友分享。课中的内容我绝大部分都能认同,有很多现在的我还做不到,有一些内容我有疑惑,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思考。我在录入文本的过程中,保留了李老师的口语风格,增加了引用资料和一些概念的注释。每当想到当年陈丹青在纽约聆听木心先生讲座时录入他口述的《文学回忆录》这个场景时,我就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个很有益的活动。说它有益,不是说李老师的“口述”由我来记录了——我知道,李老师自己肯定有更细致的文本,而且在此之外,他还会有更庞大的体系,我们在下面文本中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说的有益,是对我自己而言,因为整个录入的过程中,我不仅细致地听清了老师讲的内容,我还有机会学习李老师的行文和讲述风格,回报远远大过投入,妙处难与君说。

希望录成的文本最大程度地便于我的妻子郭静、我的女儿段瑞棠及我的父母、岳父母、亲人、朋友们阅读、学习、践行。由于是听课录入,难免有输入错误,好在卓越的关键是不断改进。


[1] https://lixiaolai.com/#/

Read More

61个科学游戏 61 Science games for downloading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科普小品 Popular Science | Comments Off on 61个科学游戏 61 Science games for downloading

从2015年2月12日开始,连续6年,每个月我都会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更新一篇科学小游戏。期间换过很多编辑,但文章的风格一直没变。这些科学小游戏适合在家中、学校利用简单的材料玩起来,玩游戏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小游戏,大科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