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Navigation Menu

Vast, Warm and Elegant

不“跑”寻常“步”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科普小品 Popular Science | Comments Off on 不“跑”寻常“步”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大家双手着地,像四足动物那样,“手脚并用”进行赛跑,那场景该有多奇特?其实,奇特的是只用两足奔跑的我们。在哺乳动物中,人类是“特立独行”者。体型上接近人类的猩猩、猴子,和站姿上类似人类的袋鼠、跳鼠,即使在跑道上输红了眼,也只能采取两足“蹦跳”的方式加快速度——更适合它们的竞赛项目是体操和跨栏。

你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奔跑”这一活动:双脚有规律地依次蹬地,有一段时间两脚同时离开地面,身体依靠惯性悬空向前,再依次蹬地,如此重复,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快速移动。在竞走比赛中,你如果看到有选手双脚同时离开地面,那就算犯规了。四足动物的奔跑有什么规则吗?科学家规定:当四足动物保持一定的速度向前运动时,以任意一个时刻为起点开始计时,当动物再一次重复起点的姿势时,计时结束,这段时间被称为一个“步态周期”。当动物每只脚接触地面的时间,少于“步态周期”的一半时,则为奔跑;超不过,则为行走。

动物的行走易被观察,但奔跑就难了。最初的研究只能根据查看动物的脚印和倾听脚步声来分析它们是如何奔跑的,但,耳听为虚……终于,在1877年前后,一个在美国生活的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买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让人们眼见为实了!他把多台照相机一字排开,拍摄了一组四足动物的杰出代表——马,奔跑过程各个瞬间的照片(图1)。
图1:买布里奇的《奔跑中的马》
来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The_Horse_in_Motion.jpg

买布里奇用这种连续拍摄的方法制作了多种四足动物奔跑过程的系列照片,研究人员们进一步发现:四足动物的奔跑方式并非一致,大体可以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脊椎具有良好弹性的哺乳动物在飞奔时,大多采取“非对称式”,即落地时两前肢与两后肢交叉蹬地,腾空后前肢与后肢朝相反方向展开。它们的脊柱像一张强有力的弓,将自己的身体不断往前弹射出去。这种奔跑方式能提供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跨距。(图2)

图2:奔跑中的灵缇犬(美国称“灰狗”)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Greyhound_Racing_2_amk.jpg

脊椎僵硬的爬行动物在奔跑时,多采用“对称式”步态,有点像我们人类走路“走顺拐”(同侧的手臂和腿摆动方向一致)的感觉。但有一些体型小、身体灵活的鳄鱼,在危机时刻,也会不顾自己的“水桶腰”,玩了命地采用“非对称式”撒丫子就跑。路况、天气,甚至心情都能影响奔跑——你也一样,考了好成绩会一跑一颠儿的往家赶吧?

在自己的近亲,哺乳动物中,人类未能觅到更多“两足奔跑”的知音,但在远亲爬行类动物中,却发现了相当多的同好。白垩纪时代的霸王龙、巨齿龙等大型爬行动物虽然已经灭绝了,但现存在地球热带沙漠中的一些小型蜥蜴,追捕起猎物来,那快速摆动的双腿,维持平衡的前肢,俨然是当年那肉食性恐龙捕食的微缩影像回放。而对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江河附近生活的一种“王蜥蜴”来说,两足奔跑都不算什么稀罕事儿了,它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双足在水面上两足奔跑,是名副其实的“水上漂”(图3)。
图3:王蜥蜴 (Basiliscus basiliscus
来源:http://www.mortalkombatonline.com/content/user/showpicture.cds?id=8699

你是否注意到了,我们在鸟类中能更容易地找到“两足奔跑”的志同道合者,比如鸵鸟、鸸鹋(图4)、走鹃(图5)……如果你知道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就不觉得奇怪了。“不跑寻常步”的幸运儿们解放了前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幸运的你不就正是用这双不必参与奔跑的前肢,将杂志捧到舒服的位置,把这篇由我的前肢写下的故事读完的吗?
图4:走鹃 Geococcyx californianus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er_Roadrunner

图5:鸸鹋 Dromaius novaehollandiae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Dromaius_novaehollandiae

2011年3月15日 一稿
2011年3月17日 二稿

Read More

对沈天畅“跳下来的时候为什么脚尖着地”问题解答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你问我答 Good Questions,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 Comments Off on 对沈天畅“跳下来的时候为什么脚尖着地”问题解答

沈天畅:为什么我从高处跳下来的时候都是脚尖着地?

Read More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读后感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家庭教育 Parenting Educatio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 Comments Off on 《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读后感

《皮皮鲁与鲁西西》、《舒克与贝塔》、《大灰狼罗克》等童话,是人称“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我比较熟悉的是《舒克与贝塔》,连同《三侠五义》中的“五鼠闹东京”故事一起,让我脑中对于老鼠的印象多了可爱、勤奋和正义的形象成分。之前,我只知道郑渊洁是一个想象力丰富,耐力超群,意志力不凡的作家,可以独自一人撰写《童话大王》月刊35年不辍。也曾了解他对于中国的学校教育,颇多指摘。他的儿子郑亚旗与我同岁,通过我曾经看过的对他父子俩的采访,知道郑渊洁的家庭教育不走寻常路,但多是只言片语,没有系统和全面地听他把话说完过。


通过《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他终于把他有关家庭教育想说的话题都说了,按他自己在最后一节课的话说,就是“说到我自己实在说不动了为止”。通过这次系统的介绍,我看的不仅是他对儿子及女儿教育的思考,还有他自己所受到家族教育和对孙辈进行家庭教育的反思。我现在看书的习惯是同时购买有声版,这样大体可以估算出来书读完的时间大概是多少个小时。这本书的同名有声版在喜马拉雅App上可以找到。我先开始听的时候,觉得郑渊洁的声音有点不轻不重,缺少感情和情绪,就像是机器人在朗读一篇已经写好的文章,但是听了几课后就完全放不下了,也完全不在意了,甚至觉得那平淡无奇的讲述,反而让我感觉到作者像在我面前娓娓道来,深思熟虑又泰然自若,我自己倒是情绪波动强烈,时而笑时而哭。


祖父和外祖父是名医,父亲曾是善于写作与讲课的部队教员,母亲常常鼓励他舍阳关路而走独木桥,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郑渊洁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自学的学霸,将自己的女儿同时培养成学校学习和自学的学霸,现在他在培养自己的孙女。在书中他说:“合格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自己挑,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不合格的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让孩子挑,自己则不思进取。”每一对夫妇在成为父母前,都应该领取《父母资格证》——如果有——其实特别应该有——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成为父母资质合格判定的标准。


本书用40节课,将“父母资质获取的来龙去脉详述清楚,可读性和可听性都很强,只是书籍比音频的四个单元,还多了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的后记,读来一样真挚感人。


第一单元:父母合格,孩子才能优秀,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主要讲述家长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是身教,“家长啊,闭上嘴,迈开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你的孩子看”。


第二单元:孩子学习成绩中下,如何让TA在未来成为成功人士。主要说的是家长把千万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希望寄托给学校,择校不如择师,而择师不如择友,而择友的前提是自己首先是值得有本领的好友结交的能人——又回到家长自己身上了。鼓励孩子的方法不是说,孩子,你要加油,而是对自己说,老段,你要加油。


第三单元:如何教育学龄前宝宝。主要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决策权,及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度。家长首先要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拥有富余的精力,如此,才有可能专注地、科学地、从容地去做好这三件事。人群中的郑渊洁肯定是少数,我也有太多琐事与俗务,只能尽力协调,以郑老师为榜样,慢慢靠拢。


第四单元:我是如何将女儿培养成学霸的。从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的就读经历,能够看到郑渊洁对“灵魂免疫”,先苦后甜,后来居上,合理调配精力的思考和实践,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和女儿与家人的无碍沟通和彼此信任。12年的上学路和放学路,每天接送都是老爸亲自做,这样的女儿有“爸”气,这样的老爸有“霸”气。重视沟通,在意对方的感受,帮助对方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做“发展论”者,而绝对不能做“设计论”者。先学爸,后学霸,搞错顺序就是欺负小朋友了。哈哈哈哈。


给我更大震撼的,不是郑渊洁举重若轻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感悟的分享,而是他完成作品全过程的“准备”。这本书是他六十多年人生的厚积薄发,是这个有作品的人的魅力、力量、耐心和才华所系,可以说从1955年出生,他就在准备这本书了。书中的19.5万字,只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的是什么?郑家家族6代人对原则的坚守和践行,对能改变的事情,尽力去改变,这是能力,对不能改变的事情,尽量去承受,这是韧性。有能力,有韧性,基本上就无坚不摧了。一个有韧性每天凌晨4:30起床写作,持续了三十多年的人,有能力赋予《童话大王》这个虚拟形象以生命,基本上不可能不令自己的骨肉至亲拥有有意义的生活——那有意义的生活,又是多少看似成功、成才的孩子,所欠缺的呢?再翻看纸页上的文字,各个都觉得力透纸背。


没有任何一本书需要我全盘接受,这本书虽然力道震撼,也有很多我不同意和自身逻辑欠妥的地方。暂不提“孤立不证”处处皆有,单论幸存者偏差,就足以否定其“教育课”的称谓,更遑论“偷换概念”,将1983年出生的儿子所就读的北京公立小学和1999年出生的女儿就读的北京乐成国际学校(使用IB课程体系)统称为学校,不管时过境迁、教师群体与教学理念不同。好在,有作品的人,特别是有童话作品的人,特别是有童话作品还特别成功的人,特别是有童话作品还特别成功同时还儿孙成才幸福且富足的人,他的话,还是要听一听的,部分意见不同也没关系,就当万千参考文献之一呗,像他在书的最后,写给孙女的童话《一棵树上百花齐放》……

Read More

好的家庭教育 1.0 学后感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家庭教育 Parenting Educatio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 Comments Off on 好的家庭教育 1.0 学后感

从2006 年开始读李笑来老师的博客算起,我知道李笑来老师,已经16年了。他是一个我见过的活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书,不,活成一系列书[1]的人。从《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把时间当做朋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定投改变命运》……李老师的书,都是活出来的,这些书的价值,也不能仅停留在阅读,而是需要践行,再活回去,才有可能真正吸收书中的精华。

我有幸见过“低配版”的李笑来,在中关村的数码大厦,他的公司里,公司附近小区他的工作室里,我看过他的工作环境和风格。朴实,高效,严谨。在双安商场旁边的饭店,李老师请我吃火锅,喝啤酒——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虾滑涮起来很好吃。我送他《哈佛幸福课》一书,他看了一眼标题就说,哦,我刚读完了这本书。

为什么我有机会见识了当时的李笑来?李老师的博客我经常看,有一天,我发现他在博客上寻找能安排到北京四中进行讲座的朋友,而我当时恰巧在北京四中工作,我主动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才有了上面这些和李老师的直面接触。印象中,李老师和我几次不多的碰面,谈到的话题和说到的道理与我现在见识的“高配版”的李笑来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也是关注自身成长,不断学习。当时的我在课堂上,也潜移默化地在努力就这些东西讲给我的学生们,这个教的过程,也是重要的学习过程。16年了,向前看去,庆幸我很早就知道并且努力实践李老师的一些教诲。

我那次并没有帮上李老师的忙,没能去成高中进行讲座的李老师被我邀请到四中初中我的教学班上进行了一场讲座。那场讲座中的13,14岁的孩子们,现在已经到了成家当父母的年纪。我也已经是一个6岁女孩的父亲。成立家庭的过程中,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技术、科学教育、教师教育之外,更觉得前景广阔和需要终生努力的教育方向——家庭教育。

这一系列文章是我在听李笑来老师讲课过程中录入的。课程开始前,我邀请了妻子、父母、岳父母一同参与课程的学习。为什么我那么确信地知道它好,邀请家人和朋友一同参与呢?因为除了前面说过的李老师的能力之外,还有我最近3年在李老师的社群中的清晰可见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好的家庭教育课”是我在社群里已经听过一遍的了。我确切地知道这个改版后的课程会更好。所以,如果说社群中的课程是1.0版的话,其实这次应该可以算作是2.0版了。在1.0版开讲时,最初的课程名字叫做《高净值家庭家庭教育课》。再次听完这门课后,我更深切地认同了,底层架构弄好,不愁上层高净值无法实现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开课伊始,我开口对妻子说,我会将每一节课录入出来,给家人们做个榜样,说到之后,就要做到了。所以,在接下来的3周时间,每天我都要拿出3小时左右的时间聆听、录入,学习。我只是做机械的录入工作,就需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可想而知作为作者的李笑来在构思,写作,改进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所花的心力有多大了。按照李笑来老师的原话说,这门课程中的内容,要放到古代,你想拜师学艺,不知道要在山脚下跪多久人家才会教你呢。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文本是我的一个学习记录,算不得我的作品,如果有精彩之处,那也是李老师的精彩,我现在知识慷李老师之慨和更多的亲人朋友分享。课中的内容我绝大部分都能认同,有很多现在的我还做不到,有一些内容我有疑惑,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思考。我在录入文本的过程中,保留了李老师的口语风格,增加了引用资料和一些概念的注释。每当想到当年陈丹青在纽约聆听木心先生讲座时录入他口述的《文学回忆录》这个场景时,我就觉得自己从事的是一个很有益的活动。说它有益,不是说李老师的“口述”由我来记录了——我知道,李老师自己肯定有更细致的文本,而且在此之外,他还会有更庞大的体系,我们在下面文本中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说的有益,是对我自己而言,因为整个录入的过程中,我不仅细致地听清了老师讲的内容,我还有机会学习李老师的行文和讲述风格,回报远远大过投入,妙处难与君说。

希望录成的文本最大程度地便于我的妻子郭静、我的女儿段瑞棠及我的父母、岳父母、亲人、朋友们阅读、学习、践行。由于是听课录入,难免有输入错误,好在卓越的关键是不断改进。


[1] https://lixiaolai.com/#/

Read More

61个科学游戏 61 Science games for downloading

Posted by on 2022 年 08 月 21 号 in 所有文章 All Articles, 科普小品 Popular Science | Comments Off on 61个科学游戏 61 Science games for downloading

从2015年2月12日开始,连续6年,每个月我都会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更新一篇科学小游戏。期间换过很多编辑,但文章的风格一直没变。这些科学小游戏适合在家中、学校利用简单的材料玩起来,玩游戏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小游戏,大科学。

Read More